艾灸養生保健
人為什麼會感到身體不適呢?主要原因是人體受到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中醫稱之為「邪氣」的入侵所造成。邪氣不斷地由體外源源不絕地進入體內,又因自身元氣不足,無法及時排出,導致累積久了,人體就會開始產生各種不適。調養保健的過程是反向而行,通過強健自身,讓體內陽氣不斷生發,由裏往外,把進入體內的邪氣不斷地排除出去。而艾灸就是經過千年驗證,最能協助陽氣生發的保健方式。 古人發現艾草的扶陽補氣效果極佳,因此選擇艾草作為灸療的原材料。艾灸久為古代名醫所推崇,李時珍《本草綱目》:「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中醫古藉《醫學入門》的記載中直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所謂:「知灸者福,善艾者壽。」人於無病時,常灸,邪氣不能侵,可防病保健、強身益壽。家中常用艾草薰香,可除穢避邪、保平安。艾灸,實是養生保健者必學良方。提醒:艾草可用於保健及家中薰香除穢,若要以艾灸治病,建議在合格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目前分類:15、醫理學堂 (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

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六、大量臨床實例的證明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五、反對熱症用灸者也模棱兩可,不能自圓其說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四、後世對熱能引熱的闡明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三、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鬱發之」為準則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八章第二節

  一、《內經》中早有「熱病二十九灸」的例證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二十八、首尾分離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二十二、彈丸連射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十八、陰陽轉向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十五、左右同感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十一、兩側環抱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五、吸引靠攏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繩》第七章第二節

  一、循經至病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反逆從的中醫治則,在灸針與湯液方面是各有所宜。反佐法在湯液方面為常用,反治法則以灸法為可貴。虛熱用灸,所以助元氣之周流;實熱用灸,所以解熱結之鬱毒;表熱用灸,可以發汗解肌;裡熱用灸,可以引邪外出。總之,熱用灸是使火能就燥,寒用灸是使氣可複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火鬱發之」。熱症用灸,亦同氣相求,引而發之之義也。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人有虛實,藥有補攻;病分寒熱,治有反從。寒凝氣陷,灸之所擅;熱升火鬱,灸更有功。真知自當恪守,陳言未敢苟同。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法已沿用千年,要旨在其中關鍵,火力必須均衡,作用不能中斷。聽來不值一錢,用之足當萬貫。寄語我界同人,切莫視為河漢。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能到候,食稱可口;氣滿病所,方可言灸。量足則效始彰,用當而功不左。初氤氳擴布,嗣乃彌漫升騰,涼者有如拂扇,熱者可同薰蒸。或如蟻行旋轉,或如氣泄風生。體溫每能下降,腫處可見皺紋。既平煩躁,亦定吟呻。病勢有輕有重,感應有減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升。第二相之作用發揮雖畢,而三相還必須有待評論。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灸感和針感一樣,在感傳出現之先,也有如同針刺得氣的同樣感應,然後再以水流、風吹或蟻行等不同形式,循經向患處行進。火能生熱,溫熱感自為必然之理,但寒熱轉化,清涼感也常見發生。感傳速度與寬度是因人因病因作用量的大小與作用次數的多少而互不相同。氣至病所雖早為古人所發現而列為針灸有效標誌之一,但對其作用與意義並未有進一步的闡明。根據定向感傳的這一基本特性,既可為中醫基本理論找出部分憑據和對經絡實質找出有力的旁證,同時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與預後的估計,均有提供啟示與參考價值。再則「病與穴連,經無常道」的基本規律,也可取「經絡所過,主治可及」,這一傳統的觀點而代之。感傳第一相氣至病所雖已實現,也僅是功效剛行產生。如認為「氣至而有效,乃去之,勿複針」(《靈柩九針十二原》),則灸針的功效就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二氣感應以相與,水火相濟以相成。因灸生感,感而能行。內外通達,穴病相承。一脈貫串,三相攸分。為灸法之規矩,乃斯道之準繩。

 

文章標籤

艾灸養生寶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