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保健
目前分類:15、醫理學堂 (61)
- Jun 25 Thu 2020 10:00
【炙法秘傳】應炙七十症—喘症
- Jun 19 Fri 2020 10: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7)完
- Jun 18 Thu 2020 15: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6)
- Jun 18 Thu 2020 10: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5)
- Jun 17 Wed 2020 15: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4)
- Jun 16 Tue 2020 15: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2)
- Jun 16 Tue 2020 10:00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1)
- Jun 10 Wed 2020 10: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7)完
- Jun 09 Tue 2020 14: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6)
- Jun 09 Tue 2020 10: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5)
- Jun 08 Mon 2020 15: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4)
- Jun 08 Mon 2020 10: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3)
- Jun 07 Sun 2020 15: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2)
- Jun 07 Sun 2020 10:00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1)
- Jun 05 Fri 2020 10:00
【熱症貴灸賦】-《灸繩》第九章第七節(下)
正反逆從的中醫治則,在灸針與湯液方面是各有所宜。反佐法在湯液方面為常用,反治法則以灸法為可貴。虛熱用灸,所以助元氣之周流;實熱用灸,所以解熱結之鬱毒;表熱用灸,可以發汗解肌;裡熱用灸,可以引邪外出。總之,熱用灸是使火能就燥,寒用灸是使氣可複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火鬱發之」。熱症用灸,亦同氣相求,引而發之之義也。
- Jun 04 Thu 2020 10:00
【熱症貴灸賦】-《灸繩》第九章第七節(上)
- May 31 Sun 2020 14:00
【灸感三相賦】-《灸繩》第九章第六節(4)完
- May 31 Sun 2020 10:00
【灸感三相賦】-《灸繩》第九章第六節(3)
火能到候,食稱可口;氣滿病所,方可言灸。量足則效始彰,用當而功不左。初至氤氳擴布,嗣乃彌漫升騰,涼者有如拂扇,熱者可同薰蒸。或如蟻行旋轉,或如氣泄風生。體溫每能下降,腫處可見皺紋。既平煩躁,亦定吟呻。病勢有輕有重,感應有減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升。第二相之作用發揮雖畢,而三相還必須有待評論。
- May 30 Sat 2020 14:00
【灸感三相賦】-《灸繩》第九章第六節(2)
灸感和針感一樣,在感傳出現之先,也有如同針刺得氣的同樣感應,然後再以水流、風吹或蟻行等不同形式,循經向患處行進。火能生熱,溫熱感自為必然之理,但寒熱轉化,清涼感也常見發生。感傳速度與寬度是因人因病因作用量的大小與作用次數的多少而互不相同。氣至病所雖早為古人所發現而列為針灸有效標誌之一,但對其作用與意義並未有進一步的闡明。根據定向感傳的這一基本特性,既可為中醫基本理論找出部分憑據和對經絡實質找出有力的旁證,同時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與預後的估計,均有提供啟示與參考價值。再則「病與穴連,經無常道」的基本規律,也可取「經絡所過,主治可及」,這一傳統的觀點而代之。感傳第一相氣至病所雖已實現,也僅是功效剛行產生。如認為「氣至而有效,乃去之,勿複針」(《靈柩・九針十二原》),則灸針的功效就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 May 30 Sat 2020 11:00
【灸感三相賦】-《灸繩》第九章第六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