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灸補:健康出狀況除了先天遺傳外,長期的各種生活習慣也多有影響。《本草綱目》云:「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醫學入門・針灸》亦載:「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由此可知,艾灸在中醫調病的重要性。艾灸是用艾火純陽的熱和艾草的藥性刺激穴位,借艾煙的竄通力傳通經絡來調節臟腑之氣。夏季機體陽氣充沛之時艾灸,人體毛孔大開,艾草的藥性更容易滲透,灸氣較易達到臟腑深處,易於排除體內的外邪虛寒,清除病灶,調整人體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因此,三伏天進行艾灸是扶陽、健脾化濕、和調理身體的最佳養生方法。
三、適當及適度的運動,多流汗:適當而規律的運動,是「行氣活血」的最好方法。現代人普遍運動少,又久坐電視,電腦桌前不動,常有腸胃方面的問題,身體也沒有出汗的機會。運動可排毒,加強腸胃蠕動,促進消化,和營養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一天之中最好的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以避免酷熱中暑。運動可增加排汗的排出,透過汗液將體內毒素,滯留的寒氣排出體表,增強體質,防止老化。
四、晚睡早起,再補午睡:中醫醫理有:夏養心、長夏養脾之說,《黃帝內經・素問》夏季養生法,亦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之言,夏季人體心火旺,肺氣衰,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順應自然。午休小睡是簡單易行的調養心氣方法,夏日中午人體心氣正旺之時,午睡則有利於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最佳午睡時間是以三十分鐘至一小時為宜,超過易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後可能會有不適感。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夏天的「長」,是為秋天「收」的基石。如果夏天養生不當,「長」氣不足,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會變差,中醫認為「萬病損於陽」。三伏天,陽氣流於體表,而體內虛空,正是助養陽氣,治癒疾病,達到健康長壽的好時機。
繼續閱讀 【冬病夏治的三伏灸】上篇
回到 艾灸養生寶典的部落格